鲁南区域文化研究

作者: 时间:2021-04-15 点击数:

一、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

“鲁南区域文化研究”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博士3人,硕士7人。学科带头人胡小林教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外国文学、西方文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学习思想史研究。其研究成果《中国学习思想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之后,带领团队进行深度研究,出版了《中国学习思想通史》。胡小林教授是山东省社科规划评审委员会、评奖委员会成员、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术带头人李锦山曾任枣庄市博物馆馆长,文博专业研究馆员。2003年调入枣庄学院,系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农史学会、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山东省考古学会理事,枣庄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首批入选学者之一。曾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多次获得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带头人张伯存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教育厅课题。

五年来,本学科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30多项分别获得山东省和枣庄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另有25件论文或论著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3项成果获得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外,还有13项课题在“十一五”期间列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1项课题入选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在条件建设方面,本学科拥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与网络教育平台。本学科注重开放办学,积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200610月主办了“枣庄学院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和教育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派出20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有5人次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12人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枣庄市政府聘请胡小林教授为古城文化建设指导小组组长之后,扩大了文化产业研究团队,利用多年来探索的系统把握与个案透视相结合方法,为枣庄的地域文化进行定性,梳理现象,概括本质。为枣庄市的文化旅游提供学术支撑。组织编纂了50万字的《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枣庄卷》,以文化的视角对枣庄的人文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成果,是枣庄区域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将对枣庄的文化建设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近年来,枣庄学院师生参与全市文化产业活动9000多人次,开发出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旅游产品200多种,为枣庄市政府撰写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开发的研究报告100多篇,80多万字,承担了古城几十个博物馆建设的咨询工作。

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一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进一步拓宽,服务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的确起到了高校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使命。二是改变了以往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弱理强”的现象,事实证明,在促进城市转型过程中,文化的引领作用将更加重要,社科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同样大有可为。三是基础文化研究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改变了以往为研究而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本研究方向的人员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能够准确把握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新的研究和开发方法。我们将扎根鲁南丰厚的人文厚土,站在城市转型的大舞台上,肩负服务地方的历史重任,一定能在区域文化研究与开发的事业上取得新的成就。

二、主要特色和取得的突破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特色在于将文化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文化创意融为一体,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产品开发和文化创意为载体,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区域文化研究与开发的新模式。最大亮点是把文化研究与产品开发结合在一起,直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为城市转型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持。

通过本学科研究人员的努力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一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进一步拓宽,服务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的确起到了高校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使命。二是改变了以往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弱理强”的现象,事实证明,在促进城市转型过程中,文化的引领作用将更加重要,社科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同样大有可为。三是基础文化研究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改变了以往为研究而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三、对文化发展促进与带动作用

通过本学科的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将极大地丰富台儿庄古城的文化底蕴,把台儿庄古城建设成为以“鲁南民俗文化、运河文化、大战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博物馆最为密集的古城。以古城建设为龙头,进而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以此促进枣庄市城市转型。

1、建立“台儿庄古城研究院”,以此为平台,加强对世界、中国古城(镇)的研究,为台儿庄古城建设提供学术理论支持。推出一批研究古城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系统研究台儿庄古城建设的专著《复活的台儿庄古城》将于20119月付梓。

2、以“运河文化”、“鲁南民俗文化、“大战文化”为重点,加强鲁南区域文化研究,为丰富台儿庄古城文化底蕴提供学术依据。2011年底出版《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枣庄卷》

3、加大对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代表——中兴公司文化的研究。先期以整理中兴公司百年历史档案为工作重点,梳理出中兴公司百年发展历程,以此个案研究为基准,进而研究中国近代工业的沧桑历程。为近期开工建设的中兴公司纪念馆撰写布展大纲。

4、加强博物馆学的研究与开发设计。针对台儿庄古城内要建几十个博物馆的计划,深入研究博物馆前沿问题及今后布展方向;为博物馆提供策划大纲,评审博物馆布展方案,为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

四、各研究方向拟设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构成情况

研究方向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特色在于将文化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文化创意融为一体,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产品开发和文化创意为载体,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区域文化研究与开发的新模式。

通过本研究人员的努力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一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进一步拓宽,服务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的确起到了高校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使命。二是改变了以往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弱理强”的现象,事实证明,在促进城市转型过程中,文化的引领作用将更加重要,社科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同样大有可为。三是基础文化研究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改变了以往为研究而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学术带头人胡小林教授,男,195612月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胡小林一直从事外国文学、西方文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学习思想史研究。其研究成果《中国学习思想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之后,带领团队进行深度研究,出版了《中国学习思想通史》。胡小林教授是山东省社科规划评审委员会、评奖委员会成员、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学术骨干:

杨传珍副教授,男,19576月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当代文学。

张宗海教授,男,196612月生,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杨全顺教授,男,19639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史学理论。

研究方向二:古文化研究

鉴于枣庄传统文化特色,我们将研究方向定在区域内古文化方面,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文物资源和考古发掘成果,进行重点研究。例如,本区域分布不少先秦时期古城、古国,其中小邾国一直笼罩着神秘面纱,研究人员充分利用最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对小邾国地望、沿革等问题进行探讨。本区域汉画像石极为丰富,研究人员在充分掌握历史资料和文物资料前提下,对鲁南汉画像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之为“科圣”。为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员拟撰写系列论文和专著。

学术带头人李锦山曾任枣庄市博物馆馆长,文博专业研究馆员。系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农史学会、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山东省考古学会理事,枣庄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首批入选学者之一。曾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多次获得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学术骨干:

朱法武,19719月生,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中外关系史。

安涛副教授,197411月生,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社会学。

王明远,19805月生,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区域文化研究。

研究方向三:鲁南区域文化的现代转型

本研究力图在全球化浪潮中凸现地域性的价值和意义,考察二者之间如何渗透与影响,地域文化被全球化同化和对之抵制的文化张力何在?本研究对枣庄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提高文化竞争力、促进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方向在鲁南文学、方言研究、运河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本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对省内乃至国内地方性中等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前景广阔。

学术带头人张伯存教授,男,19684月生,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教育厅课题。张伯存教授近年来潜心科研,先后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次,

学术骨干:

程志副教授,196812月生,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戏曲、民俗学。

葛婷副教授,197511月生,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中国传统文学。

崔新明副教授,19751月生,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枣庄学院科技处.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47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