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

作者: 时间:2021-04-15 点击数:

土木工程学科已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理念先进,年龄和学缘结构较合理,具有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目前团队共35人,毕业于省内外20余所院校,涵盖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和城市规划等专业,其中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中级23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均为研究生学历,其中19人具有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生2人。团队中有行业从业经历15人,注册岩土工程师1人,一级注册建造师5人,注册监理工程师3人,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人,BIM建模技术信息工程师2人。

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配套完善,仪器设备总值达1800余万元,实验室可面向设计、施工和科研单位开展建筑结构复杂条件下的安全评估,特种结构的力学基本参数测定,多轴受力和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测试;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研发测试实验;建筑结构的无损检测,建筑物生命周期内的性能进行智能跟踪检测,老旧建筑物进行性能评估和快速修复等服务;地铁、隧道和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为社会经济生产服务。

土木工程学科适应鲁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双轮驱动,顺应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研究,优化城市水环境,聚焦矿区、道路交通、城镇及滨海地区土木工程减灾需求,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在采空区地面塌陷、岩石崩塌、山洪泥石流、道路翻浆、矿区土地资源修复、结构抗腐蚀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突出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该方向目前在岩石崩塌、山洪泥石流、地面塌陷减灾等领域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社会经济创新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学科的土木工程减灾方向着重于危岩和泥石流预警防治研究,提高危岩崩塌和泥石流灾害认知水平,主要研究内容有:1.重力地貌灾变及其次生灾害力学机制理论;2.重力地貌灾变及其次生灾害工程治理技术;3.公路水运交通崩塌灾害实时预警技术。

市政环境工程方向着重于水处理技术、水环境保护修复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经济高效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2.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以上研究将有效提升城镇水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运行管理水平,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市政环境工程学科主要研究领域。

岩土工程(灾变防控)方向着重于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及灾害防治研究,主要开展复杂地质构造、复杂环境条件下岩土体成灾机理及其灾害控制方法研究,为岩土工程灾害预测、支护设计与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支撑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及城市地下空间专业。

近五年,获批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地厅级或校级科研课题10项,纵向课题到账金额约350万元,横向课题到账金额约490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2部。陈洪凯教授团队获得4项科技成果,均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宋振骐院士、李术才院士、鲜学福院士、郑颖人院士等科学家高度评价,获得淮海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二等奖、淮海科技英才奖,参与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市级科研成果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其中2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4项。编写技术规范3项,编写高水平案例1项,其中《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为升级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奠定基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枣庄学院科技处.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47007号